在寧波這座“隱形冠軍”之城,星羅棋布聚集著大量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位于寧波海曙的寧波曙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曙翔”)便是其中之一。在機聲隆隆的車間里,“90后”“80后”“70后”的三代科研人,突破年齡圈層限制,勇闖“技術無人區”,在寧波民企充滿活力的產業舞臺上,勾勒出一幅科研版“披荊斬棘的哥哥”人物群像圖。
作為曙翔公司的一名“95后”工程師,洪錦放在新材料領域是一名十足的“小鮮肉”。2020年碩士畢業于天津工業大學后,出于看好崛起的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前景,洪錦放進入了這家深耕軍工新材料的寧波“單項冠軍”培育企業。
但在科研路上潛心摸索之時,洪錦放也面臨著“成長的煩惱”?!熬驮谄渌瑢W紛紛畢業,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之時,我卻還在‘坐冷板凳’?!焙殄\放坦言,“由于新材料研發通常需要‘十年磨一劍’,我參與的項目雖已在試制階段,但仍要經歷一段沉寂期,而這期間,還要頂住發論文、評職稱、出成果的壓力,倏忽之間,便‘三十而已’了?!?/p>
技術人員對日照效應檢測系統進行測試(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)
雖然被實驗“虐”了千百遍,但洪錦放表示,在薪酬體系、業績考核、職稱申報等方面,民企的機制更為靈活創新?!氨热?,民營企業中技術人員的發明專利、職業技能等均可作為職稱評審內容,這鼓勵了年輕的技術員甘坐‘冷板凳’、敢啃‘硬骨頭’?!焙殄\放希望在這一“硬核”平臺上,能解鎖更多“卡脖子”難題,打破國外技術壟斷。
而對于“80后”的顧喜雙而言,雖然在科研領域仍是年輕“后浪”,卻已小露頭角。在他的辦公室內,有一面由二十余張證書組成的“專利墻”。從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,手握數個專利瞄準細分領域的顧喜雙,走進了曙翔公司的大門。
指著一款“不起眼”的鐵路墊板,顧喜雙介紹道:“我主要參與設計的這款產品,能使墊板低溫靜剛度變化率從20%降到7%,讓鐵軌在嚴寒與常溫下狀態基本保持一致。以前該產品還要從國外進口,但如今我們不僅提高了標準,還貼上了‘中國制造’的標簽?!?/p>
技術人員對新材料產品進行表觀檢查(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)
為深耕一線,顧喜雙還將辦公室搬到了車間內,一頭“埋”進生產研發中。在忙碌的生產線旁,顧喜雙表示:“相較于科研院所側重于課題研究,企業項目則更靈活高效,主要表現在項目周期短、市場反應快、產業需求緊、成果轉化率高。我將把學問做在車間里、將論文寫在大地上,助力更多科技成果‘落地’?!?/p>
同樣,從曾經的“科研青椒”到如今的“教授級高工”,1974年出生的張雄軍多次在企業舞臺迎來“高光時刻”。他認為,在科技創新版圖中,科研院所、大型國企“挑大梁”,而民營企業也是其中的“生力軍”?!耙允锵铻槔?,就有投資2億元建設的光電實驗室等高新技術平臺,先進的研發設備與豐富的技術積累,能吸引諸多優秀年輕研究人員加入,讓產業化想法得到快速‘孵化’?!?/p>
然而,在科研這條“荊棘路”上,有人在探索中“沉醉不知歸路”,亦有人耐不住成長通道窄、事務負擔重、年齡焦慮大等“精神內耗”,“山回路轉不見君”。
“為更好地留住人才、激發活力,公司設置了技術、管理這兩條平行的成長‘賽道’,相比科研院所,能有更加多元的選擇?!睆埿圮娨宰约骸凹级鴥瀯t仕”的故事為例說道,“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后,我開始作為負責人組建團隊、攻關項目、開拓市場、聯絡客戶,從實驗室走出化身‘空中飛人’,走向了技術管理的道路?!?/p>
研發人員對航天產品進行數據測試(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)
“項目經理”臺前發光,“技術專家”亦能幕后“出圈”。張雄軍介紹,公司不僅對入職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、博士后給予經費支持,在人才晉升方面,也積極打破傳統職稱、資歷要求上的束縛,突出實績與能力,讓不同年齡層的研究人員“減負”前行、強化內功。
今年52歲的韋鋼,自日本新潟大學博士畢業后,依舊“兩點一線”地往返于車間與辦公室?!皩>匦缕髽I,往往‘于無聲處聽驚雷’,研究人員也是如此。技術賽道很長,沉淀深耕、專注攻堅,才能打破‘年齡焦慮’,在科研道路上乘風破浪、披荊斬棘?!表f鋼沉聲道。